点燃“蓝色引擎” 广州向海兴业

发布时间:2024-06-07 来源:杏彩系列是不是大公司

  装满集装箱的货轮停靠广州港南沙集装箱码头。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南宣摄

  科研人员在进行20kW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发电原型机组的冷水管路安装。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奚语谦摄

  去年7月,中国广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员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海洋是高水平发展的战略要地,作为南海之滨的综合性门户城市,广州慢慢地加强海洋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加快实现现代海洋创新城市建设新跃升。

  从南沙龙穴造船基地广船国际造船厂区,到“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数字海底地震仪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海利器”,广州以产业强海,助力中国逐梦深蓝,并在一系列海洋领域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作为省会城市,广州勇挑重担,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在南沙、黄埔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与港澳在航运、科技等领域深化合作,强化与东莞、中山、珠海等联动发展海洋产业。

  今年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本报推出《广州,向海图强》系列报道,聚焦广州海洋产业、科技、交通等重点领域,展现广州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新篇章。

  时隔多年,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再“上新”;近日,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进入调试和内装阶段,大洋钻探领域迎来新突破……

  坐拥千年大港的广州,开放、创新的“海洋基因”一直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中。海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怎样加快培育和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点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广州立足良好的海洋资源禀赋、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和强大的海洋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海洋产业发展的“含新量”,推动“蓝色经济”破浪前行。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我国南海之滨的重要中心城市,海洋文化资源深厚,海洋产业体系较完善。2020年以来,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年均增长近6%,为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是广州传统优势产业,集聚了广船国际、黄埔文冲、英辉南方等40余家船舶制造企业,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在各方推动下,广州形成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船舶相关产业于一体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豪华客滚船、半潜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其他特殊船型以及钻井平台、水下机器人等高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快速,成为全国海洋工程装备重要基地。

  优势产业如何不断创新,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式发展?广州在《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打造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集群;近年来,广州制定了海洋强市三年行动方案,印发《广州市现代高端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海工装备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工程,全面提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

  时隔多年,国际邮轮“蓝梦之歌”号将于今年6月25日抵达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作为亚洲最大、功能最全的邮轮综合体之一,拥有文化示范基地、免税购物中心、休闲旅游等业态,2016年以来邮轮出入境旅客数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三,稳居中国邮轮产业“第一梯队”。

  邮轮经济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典型,是广州建设海洋强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发力点。广州聚焦新消费需求,大力发展邮轮、游艇等旅游新业态,做好“邮轮+”大文章。出台《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邮轮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推动邮轮产业发展;拓展交流合作,与马来西亚槟城州政府、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邮轮航线合作与交流。

  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海洋能源,也是广州大力推进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去年11月,广州市政府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国家级深海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可燃冰前两次试采均创造了世界纪录,在全球‘领跑’。目前我们正全力推进可燃冰勘查试采工作,力争2025年实现生产性试采,2030年进行产业化示范开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南沙加快建设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化总部开发基地。未来,广州将继续强化在深海科研方面的先发优势,聚焦天然气水合物发展前沿,成为全球领先的天然气水合物研发总部基地、核心装备制造基地,以此为基础打造世界级海洋新能源产业集群。

  同时,广州聚焦低碳、绿色,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甲醇、氨能等海洋新能源船舶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强海洋碳汇研究,发展碳封存等碳汇技术,推动相关蓝碳产业发展。

  向海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未来,广州将以发展海洋经济为契机,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坚持科技强海、产业兴海、科学用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建设现代海洋创新城市。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到我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从一千多年前的“海丝”起点之一,到一百多年前的“一口通商”,广州与海洋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海洋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也铸就了广州船舶产业的基石。

  今年5月,来自广州造船企业的喜讯不断:黄埔文冲承接国内首批甲醇双燃料65000载重吨散货船,广船国际建造的5万吨级新型绿色化学品成品油船和普盛海洋牧场6号平台先后交付……

  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也是我国船舶工业三大聚集区之一,其中,广州就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的船舶产业主要分布在南沙、黄埔、番禺三个区,聚集了广船国际、黄埔文冲、英辉南方、粤新海洋等20多家船舶制造企业,产品覆盖集装箱船、全系列液散货船、滚装船、半潜船、可燃冰开采船等,并在高端豪华客滚船、PCTC汽车运输船、支线集装箱船等产品市场具有全球引领地位。

  回顾历史,从中国近代第一座石船坞“柯拜船坞”到广东近代最大的民用船舶修造厂“广南船坞”,中国现代船舶修造业发端羊城;着眼当下,“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新征程上,向海图强的广州,船舶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密集,可塑性强,造船年产能超550万载重吨、产值超400亿元,单船造船能力突破40万吨,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两大船厂,202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超330亿元,同比增长超20%,手持订单约200艘/690万载重吨,订单排期已到2028年。

  当前,全球造船市场行情已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船企订单饱满,船价也在不断上涨。2023年,船价指数创下过去15年新高。广州船舶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广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的包含造船、修船、海洋工程等产业的高端船舶与海工产业集群。”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曾指出,“在巩固总装制造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将是广州全面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广州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瞄准到2035年,将广州打造成综合实力领先、国际有影响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为广州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和保障。

  突出高端船舶产业在船舶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中的主体地位,广州将加快出台船舶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船舶产业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暂定名),聚焦豪华邮轮、智能船舶、深海养殖装备、海洋勘探等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及其核心部件装备发展优势领域和短板弱项,强化科技创新,强化产业融合,推动高端船舶产业体系建设。

  面向未来,时不我待。广州如何把握机遇,挺进深蓝?在加快出台船舶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政策的同时,广州将推动黄埔、南沙、番禺等区制定适合船舶产业特点的招商落地政策,明确培育与招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快船舶配套产业园的选址规划建设。此外,广州将引导本地企业进军船舶产业,进一步发挥雄厚的装备工业基础,鼓励船舶总装企业优先采购本地取得船级社认证的产品,不定期开展船舶与海工产业的供需对接活动。(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

  今年5月,“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简称“南沙四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进一步强化了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地位。

  南沙四期作为新一代智慧港口,拥有目前世界上智慧港口的最先进功能,包括5G技术应用、先进的数据中心、自动化装卸设备、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智能的车辆调度系统等内容,可实现24小时不停歇自动化作业。

  去年6月,南方电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并所有的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投入并网运行,标志着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正式迈入深远海示范应用新阶段。整个装置重量超6000吨,平面面积超3500m2。在满负荷条件下,每天利用波浪能峰值发电量约2.4万度,可满足3500个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完全无污染且无限再生,可谓是漂浮在海上的巨型“充电宝”。

  今年6月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海洋日”暨第十七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昨日,省自然资源厅在茂名举办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会上发布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

  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8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注入强劲“蓝色动力”。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11.0%,拉动地区经济名义增长0.6个百分点,服务稳住经济大盘取得积极成效。

  2023年是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一年。据统计海洋制造业增加值为467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9%。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电力、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产业增加值为25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2.2%。

  《报告》首次提出“海上产业”,2023年海上牧场建设加快推进,2023年现代化海洋牧场开工项目达40个,全年产量达478.2万吨,同比增长4.3%。同时,加强海上油田、海上风电开发利用,海洋天然气产量为123.7亿立方米;海洋原油产量为1998.1万吨,同比增长6.0%;全省风力发电量为30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

  2023年,广东充分激发海洋“聚宝盆”潜能,有序布局海洋新质生产力。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提升,《报告》显示,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一批“国之重器”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在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气及矿产等领域专利公开数为16141项。

  在广东海洋经济驶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快车道”的同时,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省新营造红树林约2656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约2010公顷。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以及江门台山、湛江雷州、徐闻、惠州惠东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省7个海岛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占全国入选总数的1/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2.3%,为近二十年来最好水平。

  发布会现场,还发布了《2024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统计显示,2023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蓄潜能、展韧性、显活力,发展形态趋势持续向好。指数结果为,2023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13.2,比上年增长1.0%。

上一篇:2023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简章

下一篇:一建好不好考看看历年通过率就知道了!

杏彩體育代言人,杏彩系列是不是大公司   备案号: 晋ICP备20004420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