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信息时展的重要产物[1]。如今物联网技术在我国众多行业中逐渐得到普遍的应用。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日益增多的建筑物与复杂的建筑环境使得消防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态势[2]。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城市消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消防安全工作中,可自动识别危险源、及时报警火灾、实时监控消防设施装备、有效利用消防数据等,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指挥的精准性以及救援的高效性,从而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必要保障。
物联网技术被人们称为信息科技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技术将网络技术作为核心和重要基础,并融入了射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可以对信息进行自动的收集获取,增强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物联网技术是根据约定的协议,借助信息传感设备实现任何物体与网络的连接,使各物体之间能无障碍地进行信息交互,进而对物体的动态进行智能化识别、跟踪、监测,以便人们更好地掌握物体运作情况,同时进行综合化管理的技术。
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以往的消防工作模式落后,对消防事业的发展形成制约。消防建设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面对城市消防安全所提出的有关要求,如自动化的火灾防控、智能化的灭火工作指挥、精细化的消防管理等,再加上消防科技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智慧消防便产生了。智慧消防作为一种全新的消防工作模式,能更好地解决消防安全问题,是现代消防体系的进一步升级,在防火灭火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能有效促进消防安全工作效率的提升[3]。智慧消防是指借助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最新技术,配合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运算进行火警智能研判,提升信息数据的传递效率与利用率,形成火灾监控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实现消防智能化,从而增强火灾防控、应急救援能力,大幅度的降低火灾发生率。下面将以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慧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架构为例做多元化的分析介绍。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慧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整体结构分为三层,即系统感知层、网络传输层与用户应用层。系统感知层的关键点是传感器检验测试,网络传输层的关键点是无线传输网络、控制网关节点、服务器搭建,用户应用层的关键点是数据库处理与用户交互设计。只有处理好这三个环节,才能实现物联网技术与城市智慧消防远程监控的有机结合。(1)系统感知层。系统感知层是物联网用来识别物体、采集信息重要的基础能力层。其是由多种传感器或进行信息采集的感知终端组成的,是物联网的最基本部分也是核心部分,作用在于识别物体与采集信息。主要运用的技术有射频技术、无线网络组网技术和新型传感技术等。对于接入物联网中的感知层由基本感应元器件,比如RFID标签和读写器、监控摄像头、GPS定位设备、二维码识读器,还有各类传感器等元器件再通过感应器组成网络。比如一般系统感知层要建立一个射频识别系统,该识别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以及中间信息系统三部分所组成。电子标签能安装在物品的表面或者内嵌在物品内层,标签内存储着物品的基础信息,以便于被物联网设备识别;读写器有三个作用,一是读取电子标签中有关待识别物品的信息,二是修改电子标签中待识别物品的信息,三是将所获取的物品信息传输到中央信息系统中做处理;中央信息系统的作用是分析和管理读写器从电子标签中读取的数据信息。(2)网络传输层。网络传输层是连接系统感知层与用户应用层的桥梁和纽带。网络传输的方式多样,有有线传输以及Zigbee、WIFI、NB-IoT、LoRa、4G等无线传输方式,考虑到建设成本、部署方式、产业规模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等,能够使用NB-IoT技术方式,将建筑物内外的各种消防设施监测节点所采集的消防数据传送至云计算平台,并通过云数据库、负载均衡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处理。负载均衡能将用户访问流量、各类消防设施传送的信息数据请求,依照一定的原则分配到多个云服务器实例,实现资源有效分配,避免单个服务器承载过量,造成资源负担。云数据库能提供一种安全、稳定、可靠且可弹性扩容的在线数据库服务,能在容灾、备份、恢复、监控、迁移上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跟自建数据库相比,其有多方面的优势,比如即开即用、无软硬件投入、无运维成本、快速部署、数据可靠安全、自动备份、系统托管、高资源利用率等。(3)用户应用层。用户应用层其能处理网络层接入的信息数据,实现人机交互,为用户更好的提供相应的服务。通过用户电脑端,消防监管单位可对消防设施的状态信息进行监测,并及时对预警、报警信息进行反馈,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可对建筑地址、报警单位的消防设施进行快速查询。因此可结合系统功能的需求来设计网站中各模块,如用户管理模块、数据监测模块、设备管理模块、地图管理模块等。1)用户管理模块具有登录管理、权限管理、用户增删与信息修改等功能。用户在登录系统之前需进行用户名、登录密码方面的设置。用户可包括在系统、消防监督、建筑物、消防灭火救援、消防设施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具有修改用户个人信息、建筑物信息的功能。消防监督管理人员可按照属地分别设置管理权限。建筑物管理人员能接收到各种建筑物各类消防设施的预警信息或报警信息。消防灭火救援管理员能在管辖区域内,通过系统查询火灾发生地点与最佳救援路线。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人员可在设备管理栏中录入、查询消防设施维护的相关信息。2)数据监测模块具有实时查询报警历史记录、实时监测图表数据等功能。3)设备管理模块的作用是针对消防设施的使用情况,若参数超出了设置范围,则会向建筑物管理人员发信息提醒,使其到现场查看处理问题。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人员也可去现场排除、检查消防设施的故障。4)地图管理模块的功能是在获得百度地图API密钥之后,实时更新显示百度地图中各建筑物的定位,以便相关管理人员实时查询各种信息数据,及时进行地图导航和灭火救援。
火灾防控可以规避火灾风险、降低火灾发生次数,是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部分。物联网技术可帮助实现火灾防控预警的自动化,大多数表现在如下三点。(1)对消防水源的实时、远距离监控。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无线通信设施、传感器安装到消防水池水箱、消火栓等这些部位。传感器能对水流速、水流量等信息数据来进行监测与收集,并将其发送到消防应用云平台上。消防指挥中心人能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获取准确的消防水源状态信息,还能借助GPS系统、GIS系统等在百度地图上快速确定消防水源的位置,以便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2)对消防设施的远程监管。建筑物中通常配置完备的消防设施,消防设施的完好性及运作时的状态直接影响着火灾扑救工作的开展。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对消防设施运作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消防部门可以将智能传感器安装在喷淋管、消防泵、等各类消防设施中,这样可以实时确定喷淋管的压力、消防泵的状态、报警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对其进行及时性、针对性的处理,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同时,借助智能视频监控设备可对消防安全通道的占用情况做实时分析,收到信息数据异常报警后,监管人员可结合疏散指示牌与应急灯的告警,及时展开相应的救援工作。(3)建立智能楼宇系统。将监控传感设备安装到每幢楼的消防设施中,针对每幢楼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传感设备如果出现故障,会马上向管理系统平台发出警报,同时管理人员会通过无线设备接收到相应的信息。一旦建筑物发生火灾,则报警器会立即向消防人员发送信息,以便消防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准备工作。(4)基于视频分析的隐患验证。一方面对楼宇具体报警点位进行梳理,与建筑内视频监控系统联动,做到具体报警点位远程监控,时时查看现场情况。另一方面与烟火AI算例模块进行整合,早于建筑内的火灾探测器感知危险发生,为隐患发现和小火处置提供前端感知。
(1)对各建筑物建立身份系统。处于不一样的区域的每个建筑物都有自己的身份信息,比如结构、改造、使用、配备的消防设施等信息。运用物联网技术,可针对建筑物的全部信息设置相应的电子标签。当火灾发生时,工作人员会通过终端设备对火灾信息、建筑物状态来了解,以便为消防人员及时提供信息;消防人能及时熟悉辖区建筑物的受灾情况,通过建筑物内部的温度传感器迅速得知火灾现场的温度,以展开有效的救援工作。倘若报警人员对报警信息不了解不熟悉,那么指挥人员会从建筑物身份系统中明确火灾发生的位置,并展开扑救。(2)对消防参战力量进行智能化、合理化的调度。运用物联网技术对视频监控系统加以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指挥部实时掌握消防车辆的通行信息,并较快地断定火情,对水带铺设、分水阵地等做出正确的分析抉择,对消防救援工作进行更好的调整。(3)对消防人员的生理信息进行监控。火灾现场有几率存在有毒的烟气,这会对救援人员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救援设备中安装传感设备,实时监测处于火灾现场的消防人员的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以便进一步的指挥调度。
为实现对消防资源相关信息的动态管理,一方面可将物联网技术与无线通信、GPS技术相结合,针对消防车与消防人员进行电子标签设置,然后将其与管理中心进行无线连接,从而建立起消防装备管理系统。通过在消防车上安装车载终端装置,并对相应模块进行信息采集,能确定车载装备的状态、类型及数量,从而为消防救援做准备。对于消防车的位置,无线网络可以将信息传送到指挥中心。将电子芯片接入消防员的工作服中,能更好地获取消防员的具置及分布。另一方面可运用物联网技术对灭火药剂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对于不同的火情,消防部门可结合灭火药剂的性能进行规范化使用,而且可避开使用过期的灭火药剂。若发生火灾,消防部门也能结合灭火药剂的分布地点与储备量做到合理的调度,从而提升灭火药剂的利用率,有很大成效避免灭火药剂的浪费。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以被监测的各类建筑物或场所为警戒对象,通过自动化手段实现早期火灾探测、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设施联动控制的自动消防设施。当火灾探测器检测到火灾产生的烟雾、高温、火焰及火灾特有的气体等信号并转换成电信号,经过与正常状态阚值或参数模型分析比较,给出火灾报警信号,通过火灾报警控制器上的声光报警显示出来。同时,(1)通过火灾报警控制器启动警报装置,告诫现场人员投入灭火战斗或从火灾现场应急疏散;(2)启动断电控制装置、防排烟设备、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电梯、火灾应急照明、消防电话等减灾装置,防止火灾蔓延、控制火势和求助消防部门支援;(3)启动消火栓、水喷淋、水幕及气体灭火系统装置,及时扑灭火灾,减少火灾损失。
目前国内应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基本上以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其安装形式主要为集散控制方式,报警系统均是现场报警,即当现场有烟雾或高温时,立即发出声、光、电报警信号。这种系统一般都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不能够实现系统间的资源和服务共享,发生火灾时不能自动向城市“119”消防指挥中心报告,不能反映具体起火部位、火势大小等现场情况。而很多发达国家(如德国)和地区(如香港)等,已建立了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网络,重点保护单位(如医院、幼儿园、老人院)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控制中心直接与消防指挥中心联网,并由指挥中心负责管理网络和处置报警呼叫。我国此项技术的应用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但在近些年计算机、通讯、网络等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使得消防报警联网得以发展。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作为智能建筑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进步性及发展趋势表现为报警时间提前、报警可靠性提高、特殊场所火灾的探测报警、报警系统网络化、消防联动控制智能化、消防通信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接警指挥管理等。
现在使用的激光式、吸气式高灵敏度火灾探测器和气体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等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产品,采取了激光粒子计数、激光散射原理监视被保护空间,以单位体积内粒子增加的多少来判断是否有几率发生火灾,可以在火灾发生之前的几小时或几天内,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实现超早期火灾报警。
利用气体和气体成分对火灾早期阶段生成物或构成火灾的要素进行探测,也是超早期火灾探测的研究领域。如利用可燃气体浓度变化,对易燃易爆场所进行故障和火灾爆炸危险性等方面预测的线型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它采用光学原理,利用不一样气体光谱特性的差别进行气体浓度探测,从根本上解决了点型可燃气体传感元件稳定性差、寿命短等缺陷,在对大面积可燃气体探测报警时,性价比较高。
提高报警的可靠性主要是采用多信息(数据)技术。基于新型探测原理的传感器件(如气体传感器等)和复合探测器,对火灾过程的多参数进行监测,配以智能判别技术,能够大大减少误报,提高探测可靠性。
此外,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高新技术用于火灾的判别,也可以大幅度提高火灾探测的可靠性。如双波段红外火焰探测器,利用两个红外传感元件在两个不同特征波段上对火焰信号和背景光干扰信号的辐射变化做出响应,由内部微处理器实时采集两个信号处理通道的数据并进行运算、处理、分析和判断,其判断结果作为探测器的状态信息传送给火灾报警控制器,从而有效地提高可靠性。
智能型火灾探测传感器的判别功能和判定决定权由软件控制,能排除干扰,识别真假火灾,实现火灾智能判定(判断)。通过两级(或多级)判别,以提高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此外,细微特征的辨识也是从提供信息角度识别火灾的一种方法。如采用单片机的智能火灾探测器,可以打破采样受控制器控制的被动局面,主动获取对于识别真假火灾非常重要的细微信息。
将计算机数据通信技术应用于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使控制器之间或探测器之间、系统内部之间和系统外部之间通过网络协议交换数据信息,可以实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层次功能设定、远程数据调用管理、自动报警、网络监控和网络通信服务等功能。网络化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展的方向。
伴随着智能建筑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智能建筑消防以智能建筑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以突飞猛进。智能建筑消防的基本原则,除了必须遵循“以预防为主,消防结合,人防和技防结合”行之有效的传统原则外,把消防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作为消防技术发展的重要基本原则。这是适应智能建筑的发展要求的。智能建筑是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建筑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建筑。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由楼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计算机网络系统(CNS)、综合布线系统(SCS)等构成。其中,楼宇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机电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消防自动化系统(FAS)是楼宇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建筑中一个重要子系统,为火警预报、火灾扑救、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智能住宅方面,则表现为网络技术应用和控制方式的变化:建筑电气接口标准化、设备控制智能化、系统功能集成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进步,国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用也开始向网络化发展,建立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管理系统已成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通过使用VPN等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消防专有网络;楼字自动化的实施以及烟感传感器、光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及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发展等都为城市消防系统的自动报警、远程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特别是由于目前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安防、消防监控设备的共享、联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使这两者在安装、管理、监控等方面的整合应用成为其共同的发展趋势。如此将更有利于社会单位安全防范技术的全面实施。
自动灭火系统是火灾时确保建筑安全的重要保障,其灭火效能的关键在于充装的灭火剂和系统所采用的技术。研究开发扑救特殊火灾的新型灭火剂及其应用技术,是目前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研究领域倍受关注的课题。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势在必行,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向高可靠性、高灵敏性、低误报率、系统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扑救A类火灾的“水添加剂”型新型灭火剂,哈龙替代物——洁净气体。也发展了气悬体消防系统等新型灭火技术,该气悬体消防系统能够在火灾时自动动作,灭火粉末能够以气悬体的形式在空气中停留数小时,能抑制可燃物复燃,灭火效果大幅度的提升。还有细水雾灭火技术,它具有灭火快、用水省、水渍损失小等优点,有的产品还具有抑制火灾烟气浓度、提高火场能见度的作用,因此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化必然是向综合化、集成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通过现有的“三网”环境,以物联网的传感技术把数字城市中的信息集成整合,进行智能化管理,最终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智能化是建筑消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1] 赵英然.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模块设计与实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 荆胜男等.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期:51-52.
[3] 孙萍,张淑敏.建筑消防与安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家里电表、燃气表余额不足时就能收到短信提醒;燃气泄漏,户主用手机遥控关闭阀门;网购后能‘追踪’快递员的具置,这不是科幻电影情节,目前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已在怀柔、密云部分新建小区试用。”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惠在微博上这样描述着智慧城市的生活。
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呢?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郝建军和记者说,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方法,实现信息的全面感知、互联、计算和融合应用,从而满足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各种行为活动的需求,构建出的全新的信息化城市形态。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说,其实,智慧城市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概念。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的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09年,美国爱荷华州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他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6万居民的社区里将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开始成为智慧城市的一个样板。
自此以后,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在几年的时间内开始风靡全球,我国也毫不例外。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透露,截止到2012年2月底,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数量已达到了154个,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
季铸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的提升,人类已确定进入智能经济时代。在智慧城市系统中,智能家庭、智能企业等构成智能社会的不同层面,而且智能环保、智能建筑等,构成智能经济的不同领域。
以北京市为例,如果北京智能城市管理系统完成,通过北京智能城市管理系统能全面系统掌握北京城市运作情况,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安全等给出最佳运行方案。其他智能系统则可根据智能政府标准做后续建设。
“建设智能城市的核心在于头脑的智能化,而对一个城市而言,负有管理责任的政府率先实现智能化是最为首要的问题,只有政府智能化了,整个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季铸表示,在智能城市的模型中,拥有管辖权的政府就是实施智能管理的神经中枢,如果神经中枢没有实现智能化,由于管理的变动,下面的一些智能化工程随时会瘫痪。目前在国内,由于对智慧城市认识方面的一些误解,很多人将智慧城市的建设全部集中到互联网、物联网的建设方面,以为在这一个方面予以完善就可以建设成智慧城市。然而实际上,这些只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要有一个“大脑”,也就是城市的信息化集中处理平台,而这就得依赖于云计算。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表示,在正常的情况下,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都十分有限,而云计算平台能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一个城市可以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打造各类不同的云。例如,通过教育云模块,好的教学课就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时共享给其他学校的教师,并且能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这样就可以较快提升整个城市的教师水平。
云计算中心的建设,能够有效整合计算资源和数据,支撑更大规模的应用,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此外,云计算也能让我们降低管理维护成本,降低了数据在个人手中遗失或者泄露的风险。同时,云计算中心采用的多种安全手段和容灾备份手段,保证数据不会丢失,也不会被非法篡改。
目前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中型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渐严重。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认为,发展智能交通可以缓解甚至是解决城市拥挤的交通状况。而在智慧城市模式下,通过城市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市民们可以十分方便地通过电脑或者是手机进行医疗挂号,并能根据各个医院的接诊信息为个人选择合适的医院。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城市的建设越来越现代化,管理上的水准也日益提高,但是尽管这样,城市依旧免除不了遭受地震、台风、暴雨、暴雪等一些极端自然灾害的袭击,而建设智慧型的减灾防灾体系则可以在灾害来临之时大幅度减少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财产损失。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表示,就地震灾害而言,在地震多发地带的城市中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利用地震横波和纵波以及电讯号的传递速度差异,可以成功实施预警,由于地震的纵波比横波传递快,预警系统能在接收到纵波信号以后及时预警,另外由于电讯号的速度几乎和光速差不多,因此利用电讯号在地震中心向外传递信息就要比地震的纵波和横波都要快得多,这样地震中心周边的一些区域就能够赢得宝贵的避灾时间。在地震高发区域的城市中,如果有着这样的预警系统,地震发生时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台风、暴雨、暴雪等其他自然灾害方面,如果建立有及时的预警系统,其灾害来临之时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损失。
但是有关专家这样认为,这些年我国的一些城市一旦遭受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就常常陷入困境,这充分表明智能化管理明显不足,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这些都是必须要弥补起来的短板。
郝建军表示,虽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的具体行动,但是从总体而言,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我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整体上建设一个能够汇聚智慧城市建设各种信息的国家平台。同时,各个城市,也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在具体实践中,各种有用的信息提供到这些统一的平台,而这一些平台也能够将信息提供给各个具体的行业。
今年春夏之交触目惊心的全国旱情和接下来的大暴雨,让中国经历了旱涝两重天。眼下由旱转涝,洪水形势从乡村到城市全面吃紧。痛定思痛: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没雨旱灾,全面地、直观地暴露了水利及水害防灾减灾等公共系统的脆弱与废弛。这无疑也是此次水利会议引起中央空前重视的主要原因。
管子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哪五害?水、旱、风雾雹霜、厉、虫。管子时期对地震还没有认识或地震危害不大,所以他说,“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远的不说,1949年之后,造成重灾的大洪水,计有1954年大洪水、1975年大洪水、1991年华东水灾、1998年大洪水等。其中1975年8月的大水,致使河南省境内板桥和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等58座中小型水库几乎同时溃坝,29个县市1200万人受灾,淹死20多万人;京广线多公里被大水冲毁,中断18天,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00亿元。1998年大洪水,受灾人口达2.23亿,直接经济损失1800亿元。
中国水患既有地理和气象因素,也有人类活动的因素,简要说是三个因素:季风气候、三级阶地――西高东低地势、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及其反自然的社会利益结构。降水分布空间和时间的不均匀导致雨水要么没有,要么疾来疾去,旱灾、洪灾、涝灾几成常态,而趋利避害却相互矛盾的村社――县乡――省际一国家之间的利益“同心圆结构”,使“以邻为壑”成为痼疾。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利用水资源、对抗洪涝灾害的主要办法是河道建坝,大江大河筑大坝成了现代化的标志,激发了文治武功的想象力。人们有所不知,1958年“”是被两个轮子拽着飞跑的,一个是大炼钢铁,一个是兴修水利。1958年水利“”累积下来的成果是,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共修建了17万多座水库,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废弃。而此次水利会议公布的8.7万个水库,据估计有三分之一属于病险库。
总体而言,建大坝,是“堵”的办法,这个办法的效果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始终广受质疑。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在充分的利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开始反思建坝带来的弊端,并成立了反对建大坝的世界性组织,强有力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走向。
17万或8.7万,无论是哪个数字,都属世界之最。这样一个世界之最,不仅面对着世界潮流的质疑,同样也面对着中国传统智慧的挑战。
中国治水,向有堵、疏之争。从已有文献看,华夏文明的创始人之一大禹,不是一名水利工程师,而是一名政治家。他与父亲鲧的“堵疏之争”,不是治水方略之争,而是治国大政之争。华夏文明的奠定,以疏导胜出,说明中国曾经产生过极其高明的政治哲学。
古人早已明白,治水不单单是治水,兴利除害、防灾减灾的动机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方法、什么思想治水,因此形成了传统中国独特的治水政治、治水文化,治水与治国自始至终,融为一体。
相传大禹诞生于岷江上游地区。大禹这种以疏导为手段的政治和自然哲学观,传导到了岷江的中下游地区。2260多年前李冰父子时期则把这种观念发展到了极致。
去过成都都江堰的人大多叹为观止:一个水利工程竟然如此精妙绝伦,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那么简洁明快地搭配在一起,集分水、排沙、防洪、灌溉为一体,协调不同季节,搭配合适比例,让川西平原两千多年享其利,旱涝保收,遂成“天府之国”。
治水秘诀便是都江堰二王庙墙壁上镶嵌的那6个青花瓷片字:深淘滩,低作堰。仔细考辨,这6个字的背后,则是对盆地气象、岷江水系、西蜀平原自然的逼真、谦卑且聪明的认知,即: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此认知适用于都江堰,也适用于秦国另外两个今天仍在发挥作用的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灵渠。
宏观而言,中国是个缺水的国家,同时也是水污染极端严重、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国家。为了长治久安,水利建设当属必要。但是,一项公共建设,有利就有弊,利弊得失谁说了算?治水方式,早期的运动治水不可取;演变至今日,暗箱操作,利益集团治水,同样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农业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脆弱区,农民是受灾害影响最大的。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给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慢慢的变大,要求慢慢的升高[1-2]。21世纪以来“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对“三农”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在历年的“一号文件”中,从旱涝监测服务到发展智慧气象,从提高农业抗御灾害能力到趋利避害应对和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都提出了要求。本文分析了温州市“三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对乡村振兴气象服务需求、气象服务如何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思考。
温州各县(市)基层台站公共财政保障参差不齐,部分地方经济总体情况相对薄弱,地方财政保障能力不够,制约了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气象监测设施在广大农村建设密度不够、监测要素不全,气象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温州各县(市)监测密度见图1。如浙江省面积第四大县的永嘉县总面积约2674.3km2,全县自建气象监测设施74个,共享气象相关监测设施21个,测算监测密度为6.0km,虽已经实现22个乡镇全覆盖,也满足浙江省深化“全覆盖县”建设监测密度6.0km的要求,但與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杭州市萧山区早在2015年底就已建成各类气象监测站79个,平均站网密度达4.7km,监测产品实现10min更新。同时,地处山区的农村是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小流域山洪影响最严重的区域,对于如何准确预报、提前预防气象次生及衍生灾害往往缺乏有效手段和科技支撑。此外,经济欠发达的基层气象台站缺乏气象业务综合型人才,业务骨干流失严重,具有一定科研开发能力的业务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全市气象部门先后联合教育建立了以预警为先导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与国土、水利联合出台了地质灾害和小流域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方案,建成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平台和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平台,基本实现了电视广播、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预警广播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近年来,积极发挥微信、微博、钉钉等新媒体和新途径的优势以传播预警信息。如永嘉县2018年开通钉钉智慧气象信息员平台,该县7个街道、11个镇、4个乡的气象分管领导、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共925人加入,实现村(居委会)一级全方面覆盖,打通智慧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但由于农村群众文化知识相对落后、科学意识差、行动能力弱等特点明显,很多新媒体、新技术并未发挥实际效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平台由于种种原因未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民接收。
随着人们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农业对气象现代化的要求慢慢的升高,农村对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慢慢的升高,农民对气象服务的诉求慢慢的升高。近年来,温州市开展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等新的服务产品。据永嘉县太平洋产保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永嘉县杨梅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共理赔607.1896万元,惠及农户184户,赔付率高达195.4%。但总的来说,目前“三农”气象服务手段过于传统单一,缺乏科技含量和科技支撑,特别是大量业务人员对“三农”气象服务的理解表面化,往往把预报服务等同于“三农”气象服务,以常规天气预报代替“三农”气象服务产品,不能够满足“三农”气象服务的需求。“三农”气象服务体系相对薄弱,“三农”服务型气象人才更是缺乏,气象显示屏、大喇叭等气象信息传播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较为突出。
气象“四员”队伍是气象工作向基层延伸的触角,已成为“三农”气象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各县(市)已建立由乡镇分管领导、乡镇气象协理员、村级气象信息员组成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并逐步实现中央或地方财政的支持和保障。目前,从横向来看,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的水库巡查信息员、地质灾害信息员、村级民政信息员等均纳入了地方财政保障,每年人均可获500~1000元的工作补贴;纵向比较,浙北德清、萧山等先进县局已将气象信息员补助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而温州市大部分县(市)尚没办法实现,从而造成基层气象“四员”队伍落而不实、抓而不紧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三农”气象服务实效。
强化顶层设计,在省级层面出台有关政策,有效管理已有的社会资源,将基层信息员队伍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对气象信息员交通、通讯、误工给予固定补贴和适当补助,并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基层“四员”队伍的工作考评激励机制[3]。基层各县局也能更加进一步争取地方财政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转移支付等手段,实现气象“四员”队伍保障经费的落实。可以借鉴浙江富阳等地先进做法,积极推动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融入地方综治网格员队伍。同时,进一步落实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职责,明确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的身份和职责,强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绩效考核,提升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2.2.1快速推进“三农”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在现有气象自动站的基础上,增加自动站密度,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开展“三农”气象服务精细化预报,提高农业气象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在时间、落点和量级上的准确率。构建农业、交通、水利等多部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跨部门基础信息共享,扩大气象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4]。
2.2.2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温州市气象部门致力于围绕灾前防范,不断探索防范认证、灾害应急等管理机制,稳步开展部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示范村(社区)建设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单位认证。将气象工作列入乡镇条线考核,进一步落实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充分的利用“农村文化礼堂”、科普宣传栏等阵地,深入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信息应用培训,提升农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知识、技能。积极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各村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每年在农村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1次。
2.2.3开展农村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影响温州市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台风、洪涝、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冰雹大风。农村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是“三农”气象服务的基础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库,编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
2.3.1加强“三农”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农业气象实验基地及作物生长远程监控系统,全面实现农业气象服务设施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
2.3.2拓宽农业气象服务方式方法。开展县域气象特色服务“一县一品”建设,按照“有设施、有方案、有指标、有服务、有气候品质认证”标准,建立特色农业示范点。积极融入温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在茶叶、枇杷、杨梅3种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试点过程中不断汲取农户意见,结合之前发生的理赔情况,气象部门调整保险准入条件,逐步加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指标站建设,完善固定保险周期、细化赔偿区间、兼顾海拔因素,通过不断调整,保障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可持续发展[5]。同时,对温州市特有农业推行农业气候品质认证,推广本土优质农产品,帮助农户打开网络销售经营渠道,实现气象带动农业增产增收。
2.3.3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中的作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耕云”计划,开展人工影响天气I级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开展生态修复养护型、农业抗旱型、林业预防型、供水保障型人影作业,有效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气象工作者应认真总结“三农”气象服务的不足,客观分析评估“三农”气象服務现状,找准差距、改进工作、提升能力,积极推动“三农”气象服务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的发挥气象在乡村振兴中的趋利避害作用,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 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3(4):62-67.
[3] 杨爱萍,林秋,蔡哲,等.江西省“三农”服务专项建设现状与思考[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5,38(2):59-63.
[4] 刘新莹,王润泽,梁红霞.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的措施研究[J].乡村科技,2018(1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