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安全可控发展助力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国政协“人工智能的与对策”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4-05-31 来源:知识园地

  人工智能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建设的新机遇。经过多年持续积累,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创业活跃,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重大原创成果不够多,相关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有待完善。4月20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座谈。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习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要求我们在此高技术领域加快部署实施,抢占先机。本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座谈会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对策”为主题,深入研讨,建言献策,抓住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

  一是着力实体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构建开源开放的产业生态。从国内外经验分析,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能快速拓展并取得应用成效,构建开源开放的共享平台、服务产品研究开发、营造产业生态是关键抓手:一是领军企业牵头研发共性关键技术,并且向社会开放,服务于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实现跨界发展。二是通过面向社会的知识分享,聚集科研资源、加快技术和产品迭代和完善。三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众创空间,共享软件、硬件和计算资源,支撑大众创新创业。四是通过跨领域知识和技术集成,服务于社会发展。

  开源开放平台同样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开源者研发开放共性技术,分享者也要向平台回馈应用技术,各方都要遵守契约精神,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平台可持续发展。

  二是着力提升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夯实AI发展基础。许多委员专家都指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是发展的速度和应用的广度,短板是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原始创新的能力,之前的调研和国际对比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

  人工智能重点项目要加大对于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系统重塑的投入,也要关注与量子计算、类脑智能等学科交叉,探索新规律,创造新理论。与此同时,要创新产学研融通的合作和共享方式,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产学研融通聚合作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使基础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流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沿,以此提升我国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实施进程的监督评估,抓住重要转折点,抢占先机,实现引领性的突破。

  三要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打造世界人才高地。正如许多委员专家所提,我国对人工智能人才有着极为旺盛的需求,这实际上也是我们的短板,必然的联系到未来的长久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实施顶级专家战略,瞄准人工智能科技的世界前沿,通过国家重点项目、大事业和大平台广泛吸引全球的顶级专家加盟参与,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技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AI学术和科技高地,将来可成为世界高端人才流动的“创新驿站”。另一方面要改革创新,理顺企业院校间人才交流的体制机制。委员专家建议把企业,特别是民企领军人才纳入国家科技人才体制改革范畴,使这些优秀的产业人才同等地参与高校院所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参加学术组织各类活动,参与学术和职称评价和国家奖励评选表彰。

  要构建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按照规划要求,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系统培养研究开发型人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建设跨学科、跨行业的“人工智能学院”,培育工程技术型人才。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要着手培养人工智能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四要着力提高社会共识,营造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人工智能具有科技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要针对社会关切的问题和疑虑,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合研究,有利于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首先是安全问题,与会的委员专家提出的人工智能在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和金融安全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控制的建议要高度重视。其次,人工智能正在催生新业态,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和市场秩序带来挑战,传统的监管制度和方法不能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人工智能可能改变就业结构,在创造新职业的同时也会淘汰旧工种,因此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中的职工转岗培训,建立适应智能社会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第四要促进行业规范、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行为的惩戒力度。要重视人工智能的伦理教育,要认识到算法的本身会造成偏见。综上所述,应及时考虑研究人工智能立法问题,形成自律、他律和法律的社会生态。

  发展人工智能要做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社会推广工作。一要鼓励各相关学会积极参与,提高学术刊物质量,开展高层次国际化学术研讨交流,发挥科技智库作用;二要面向社会关切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推广新技术,可以组织科技和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科普影片和作品。各级科协要联合企业院校进社区、下农村,了解老年人和农民群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普及、宣传和培训。有利于提升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适用性和包容性,避免和减少“数字鸿沟”。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曹健林: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看,经过多年积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具备跨越赶超的重要基础。一是在中文信息处理、语音合成与识别、语义理解、生物特征识别等方向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二是形成了以BAT、京东和科大讯飞等互联网骨干企业为龙头,“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链和生态链;三是应用领域创新活跃,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但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未来面临巨大挑战:一是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与美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二是中国在高端芯片、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的缺失可能导致在技术和应用上的再次空心化。三是高水平人才不足。

  一、强化基础研究支持。强化跨学科探索研究,吸引更多数学家、物理学家、脑认知科学家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开展探索研究。扩大人工智能领域青年基金或科研项目资助比例,对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持续支持。

  二、加大芯片研发支持。目前我国每年在处理器/芯片领域的社会投资还不到美国的二十分之一,未来有可能在基础芯片领域的差距继续拉大。建议进一步加大对AI芯片的研发支持,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合作、并购等不同形式,加快提升我国AI芯片研发能力。

  三、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充分挖掘海外人工智能高品质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统筹利用“千人计划”等现有人才计划,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

  四、建设顶级研究机构。目前人工智能领域顶级的团队仍主要在美国。通过建设几家国际一流水平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创新科研机制,优化科研环境,吸引国际前50位的顶级科学家入驻,将有利于我国抢抓机遇、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加快筹建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

  如何在应用驱动发展基础上,通过国家实验室这个组织形式,整合国内外领域顶尖人才和资源,产生以原创技术驱动的发展生态,形成应用和技术双轮驱动格局,协同跑出中国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度,是我国人工智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此,建议:

  一、选择有前瞻性布局、有卓越研究和人才基础及系统化研究实力的成建制队伍为基础,整合大学、科研机构、军民融合、科创中心等互补性研究力量和平台资源,快速形成可对标国际顶尖水平和交叉研究环境的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力量,最快最好地形成战斗力。组建国家实验室切忌从头开始进行组建。

  二、把通过跨界的基础性原理、机理突破和融合,驱动和重塑从算法、芯片、终端、服务器至操作系统的技术开放生态作为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使命和目标,是现在重大原创、重大社会影响和满足重大国家需求上的创新跨越,成为我国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战略目标和发展创新的尖刀连和排头兵。

  三、把应用驱动的行业龙头和科技型创新企业等作为建设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的最重要一支力量,建立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使实验室技术驱动核心同应用驱动主体建立天然的联系。国家实验室要实现技术生态与应用生态的连接,需要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凝练、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标准,进一步强化我国人工智能国际竞争力。

  四、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中间转化地带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实现人工智能从人才技术的“产地”向应用和产业的“聚地”的平滑连接。包括人工智能工程和产业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孵化和产业基金、人工智能中介队伍和应用联盟等。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人工智能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和产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全面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水平,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体系。建议国家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全方位发展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可以实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

  二、建设国家示范性人工智能学院和创新创业特区。建议国家参考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的战略规划,建设国家示范性人工智能学院,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试点创新教育手段与教育质量,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特区,建立和完善适合市场规律的人才激励长效政策,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形成适合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使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承担风险的科学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制定操作性强的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转化政策和实施细则,强化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地方之间产学研用合作,形成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关于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建议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上有两大优势:一是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中国有7亿多的网民,也有很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每天产生很多用户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用来训练人工智能的模型是非常有价值的。二是政策方面的优势。中国政府在调动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标准制定方面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对此,建议:

  一、鼓励构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在产业界,人工智能在美国主要是大公司在做,投入也非常大;在中国,创业型的公司很多,但是小公司在很多人工智能基础性的技术上缺少实力,所以,要靠构建开放平台去弥补不足。

  二、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后,在家庭环境里将会有一个智能助理,通过智能助理能够跟所有家庭里所有其他物品进行对话,而实现这个对话要通过通讯协议,希望这个通讯协议是开放的,可以互联互通。

  三、支持建设基础设施。比如,现在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都是不依赖基础设施的,但如果能够在红绿灯上安装相应的传感器,向汽车发信号说现在就是红灯了要停了,可以省去很多汽车本身需要做的事。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香港在推进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中的独特作用

  一是科研实力雄厚:香港主要高校均有人工智能领域较强的研究队伍。2007-2017年间,港区科研人员共发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6074篇,全球排名第6,论文引用影响力全球排名第3。

  二是产业创新活跃:香港AI科研人员注重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例如大疆与商汤等著名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源头在香港。腾讯、华为等企业都在香港建设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三是政府高度重视:特区政府在2017施政报告中提出发展人工智能带动再工业化,并发布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蓝图。2018年3月提出预留100亿港元支持人工智能等创新平台建设。

  四是发展前景广阔:“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机遇等方面的优势条件有望使香港成为全球AI科创中心、成果孵化和技术交易中心。

  一是人才储水池:香港是全球拥有世界五十强高校最多的城市,有利于吸引、凝聚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

  二是应用示范区:在金融科技、商务贸易等方面香港有独特优势,有基础和条件成为“人工智能+”垂直领域的国际标杆性创新应用示范区。

  三是产业火车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体系中香港具有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的显著优势并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可以发挥技术和产业创新火车头的作用。

  四是超级联系人:香港在人工智能创业投融资、技术进出口、技术标准与测试、咨询与仲裁等方面可以发挥枢纽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自主创新制定推广国家标准,发挥国家体制优势

  建议大家关注这几个问题: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是否存在新的泡沫?二是中国和美国在人工智能上究竟有没有差距,差距有多大?三是我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优劣势是什么,相应发展策略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国际上对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存在高度期望,存在投资泡沫。但这也给他们在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投入,从而加速技术发展。

  第三个问题,我国真正优势是国家体制优势。这包括巨大的、统一的市场和应用场景,以及能够高效调动行政资源聚焦标准化发展,来推动自主创新获得更快更大规模发展。

  一、充分发挥体制优势,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强化国家标准的制订和执行。要利用国家体制优势,制定国家标准,推动技术升级,借助市场化应用促进行业发展,通过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让外国企业根据我国的标准来研发产品,使我国标准影响世界,是体制可以重点发力的抓手。

  二、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在人工智能方面,跟跑、并跑、领跑从做法上可以三管齐下:一要在成熟技术路线上跟跑,追赶国际巨头;二要在市场旺盛的新兴领域与国际巨头并跑,争取弯道超车;三要有换道超车的思维,敢于在国际前沿的无人地带率先自主创新,制定标准。

  三、公共安全领域是我国在人工智能上领跑的无人地带和突破口,建议国家利用体制优势,推动国家标准的落地,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强国。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从企业角度谈加快我国人工智能发展

  一、推动人工智能在“三农”领域的应用。京东在人工智能“三农”的应用沿着两条线:一是硬件,如发展无人机等智能机器人,推动无人技术在农业植保、灌溉、监测以及运输等方面的应用;二是软件,如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农业,实现精准种植、精准营销。

  二、发挥场景丰富优势,加快推进多领域应用。中国的市场优势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去年,科技部开展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试点,确定了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等四个方向。这几个领域都非常重要,但范围还应该进一步扩大,比如流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它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能提高流通效率,也能推动上游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还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升级。

  三、利用国家人才引进政策,支持民企引进海外科学家。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积累、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有优势,对海外科学家很有吸引力。比如,京东最近从微软、IBM、亚马逊等高科技企业引进了多位科研领军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希望有好的研究应用平台,也希望能够得到学术认可,比如参评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目前,民企的科学家还缺少这样的机会,希望国家政策能够支持民企引进海外科学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所长王小民:加快多语言智能语音识别核心技术研发

  加快人工智能多语言语音识别核心技术研发,是中国智能产品和服务必须补齐的短板,是引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为此,建议:

  一、引导形成公平有序良性竞争局面。国家投入应引导研发机构与企业形成公平有序良性竞争,注重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激励核心技术创新,培育优势团队,加强平台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基础语言语音数据库建设,不过早导向资源集中,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应用研发投入。

  二、加快多语言智能语音识别核心技术研发。核心思想是为多种语言构建共享的描述体系与统一识别框架,基于有限数据快速搭建实用级目标语言语音识别系统,将识别系统的研发能够由小作坊变成量产。

  三、建设多语言语音数据中心。建设多语言语音数据中心,针对“一带一路”覆盖区主要语言,制定语料库构建规范、建立数据量充足、标注规范的语音语料库,为产品研发提供语言学基础知识资源与数据支撑。

  四、培养多语言交叉学科人才。加快“一带一路”覆盖区小语种以及交叉学科人才引进培养,重点是跨学科、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筛选培育优势团队建设国家级多语言智能语音处理人才队伍,为“一带一路”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加强与国外一流学术研究机构合作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吴希明:发展航空人工智能的建议

  国外对航空装备智能化研究投入巨大,在机载硬件、算法软件、飞行验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了避免我国航空装备由于智能化的落后,与国外装备形成代差,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航空装备智能化发展的资源投入,开发适应航空装备发展需求与约束的人工智能技术。

  由于军事装备的特殊性,现有面向民用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不能够直接应用于军事装备,需要由工业部门牵头,集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力量,结合航空等领域专业知识和业务流程,在军民融合战略框架下构建高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发展适用于航空等特定领域装备的智能化技术。

  一、航空人工智能具有高动态、强对抗、高安全、高可靠等特殊需求,其集群控制、人机交互等技术复杂度高、研究周期长、技术风险高,开发、试验与验证必须依靠航空工业整体研发力量,需进行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迭代。建议以支撑未来智能化战争的航空装备能力建设为需求牵引,促进航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二、航空工业正在制定航空人工智能技术架构和发展规划,目前完成了航空工业人工智能架构、推进计划的起草,规划了未来15年航空装备人工智能技术和项目,组织指导航空人工智能的发展。建议国家提供专项支持。

  三、针对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以及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在军民融合战略框架下建立国家体系化协调发展规划和激励政策,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军用技术的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池慧:卫生健康事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对优化健康管理,包括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识别重大公共卫生的威胁,具有巨大作用。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进一步统筹卫生与健康数据采集处理的标准化工作。这个共建共享问题是现在医学人工智能中最大的应用障碍。建立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形成规模化高质量的国家数据资源,这关系到国家人口健康安全的决策。

  二、加生健康领域特有算法的研究。针对疾病防治特点,针对智能技术在医疗器械、药品研发方面,扶助诊治不同场景下的相对技术需求来改进人机交互方式和人机协同模式,改进技术适应性,开发相应医疗库,构建开放测试平台。

  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应制定卫生健康数据使用安全标准与要求,对医疗机构、供应商及结算中心传送、访问和存储受保护的健康信息、电子文件做出规定和限制。比如在对个人的医疗信息使用上,必须限定在实施诊断和治疗所必需的最小范围内,以平衡好患者隐私和大数据采集之间的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首席科学家吴世忠:做好人工智能安全风险防控

  人工智能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利弊并存,其智能化、自主性程度越高,双刃剑特征就越突出,“能否掌握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权”这一安全拷问,已经提到人类战略高度。目前,各国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安全风险,密集讨论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秩序的威胁与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国家安全风险,军事安全风险,社会安全风险。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发展与治理并举,在趋利避害上走出中国特色之路。对此,建议:

  一、强化战略引领,发挥体制优势,争取技术领先。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完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面向国防、情报等国家战略需求,统一建设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安全风险测评基地、模拟试验场等技术基础设施。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人工智能积极防御关键技术。

  二、强化军民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商业应用。增加人工智能安全相关的基础研究投入。将人工智能商业应用创新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内容。支持跨部门、跨界的数据共享和业务配合机制。

  三、强化安全治理,有效防范和管控灾难性风险。深化改革,明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责任部门,防止九龙治水、政出多门。建设防故障、防干扰、防破坏、防控制等技术标准、治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军:利用人工智能防范金融风险

  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防控欺诈交易和账户盗用、防控流动性风险、防控信用风险、反洗钱等方面的应用效果非常好。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不是特别成熟,二是在数据采集的隐私合法性方面存在较多争议,三是监管面临新的挑战。对此,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可以考虑设立由政府牵头、国家主要金融机构、行业内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国家级的智能金融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智能金融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推动应用创新。

  二、由政府牵头,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在用户数据搜集、使用、交换、出售等方面,在数据的全链条制定一系列明确的规范制度,进一步推动建立智能金融大数据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有效监管。

  三、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带来的合法合规性问题的研究,研究相关金融市场的交易规则,尽快出善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科技委常委刘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应用

  虽然我国航天通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大量成果,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带动下,为保证我国航天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经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我国航天对基于大数据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不足,缺乏针对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等方面专业人才储备,缺少专业技术与人工智能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二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本质是数据驱动的,而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大量相关基础数据分散在航天、军队和部分高校等不同单位,没有实现共享,严重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

  一、落实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军民融合相关政策。建议国家在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理论瓶颈、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布局时,建立专门的对口沟通协调渠道,以便充分考虑航天领域应用背景和特有需求,使航天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研究事半功倍。

  二、启动航天领域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建议国家启动航天领域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对相关工作统一部署安排,抢占相关领域技术和应用的国际制高点。

  三、建立航天领域基础数据共享平台。相关数据通常需以试验采集、仿真生成等手段获得,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相关数据共享,即使相关研究单位获取高质量基础数据成为可能,也可避免大量重复性建设和浪费,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建立航天领域基础数据共享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徐晓兰:应对伦理和法律潜在风险双管齐下做好前瞻布局

  人工智能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潜在风险依然存在:伦理方面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在有可能替代大量的人类就业岗位后带来的社会问题,法律方面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对滞后。对此,建议:

  继续统筹部署一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提供大量高价值创新工作岗位。建议在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人工智能开源平台,鼓励传统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共建开源的“产业大脑”。吸引大量人才集聚从事新产品、新应用的开发、运营和维护工作,既创造大量高价值的工作岗位,更有助于构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的生态体系。

  尽早围绕人工智能开展立法和伦理研究,建立与智慧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限制人工智能平台和开发者要求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数据量;对已商业化或将商业化的人工智能具体应用领域尽早制定与之发展需求匹配的法规条例,并引导相应的基础设施新建或改造;成立政府授权的第三方人工智能伦理专业监管机构,通过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科学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伦理理论框架和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的重点工作就是对人工智能下的机器人的伦理法律进行研究,他们也非常希望我国相关机构共同参与智能时代的全球治理。

  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霖: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

  总结我们近四十年认知科学研究的经验,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是:“认知和计算的关系”。例如,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智力?凝练成科学问题,本质上是认知和计算的关系问题。

  认知和计算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细化为四方面:认知的基本单元和计算的基本单元;认知神经表达的解剖结构和人工智能计算的体系结构;认知涌现的特有精神活动现象和计算涌现的特有信息处理现象;认知的数学基础和计算的数学基础。

  认知和计算关系问题需要长期探索,应当得到持续支持。就认知科学的学科特点,建议进行如下三方面布局:

  一、重视认知科学的新变量、新概念和新原则的研究。目前脑科学发展的趋势是老的生物学数据前所未有的大量涌现,计算和信息的概念被普遍借用到了认知过程的分析。但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问题是,如何在系统和整体的层面理解这些空前丰富的生物学层面的数据?这需要适合描述认知精神活动的新变量、新概念和新原则。这正是认知科学的任务,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持续的支持。

  二、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应当强调系统、整体和行为的研究,应当人类为主,动物为辅,宏观为主,结合微观。

  三、认知和计算的关系问题,比如什么是认知基本单元的问题,不能单靠计算分析解决,根本上只有通过实验来回答。因此,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要特别支持认知科学的实验研究,注重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交叉。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处理器中心主任陈云霁:关于智能芯片发展的几点建议

  智能芯片是智能产业的一个基石。我国虽有抢跑优势,但欧美高水平机构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我国要想持续领先,存在困难。对此,建议:

  一、尽快制定智能芯片的国家标准,尤其是指令集标准。智能时代方兴未艾,我国有最大的市场和领先的技术,完全可能主导国际智能指令集的标准,进而主导国际智能产业生态。

  二、在安全攸关的领域强制性使用一些国产智能芯片。比如在国防、维稳、金融、铁路、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智能处理是刚需,而且国产的智能芯片技术足以满足这些领域的实际应用需求。

  三、积极利用股市等金融手段推动智能产业发展。应充分利用股市等金融手段筹措社会资金来突破智能芯片。现在证监会有一个政策是,可以给“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企业一些优惠的上市政策,但是细则还不明确。现在人工智能和芯片都是国家非常重视要发展的行业,应强化和明确证监会的规则里对于智能和芯片企业的支持。

  世界主要国家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人工智能正取得重要进展,但整体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去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方案。为推进规划落实,前期科技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规划组织实施的推进机制;二是启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三是启动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四是组织开展人工智能重大问题研究。同时,各部门和地方也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发展。

  一是加强人工智能研发支持力度。加强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核心芯片、控制系统、关键部件的研究,夯实人工智能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二是加强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若干世界级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和创新基地。健全网络、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基础设施。

  三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加强应用示范,强化政策创新,以大规模应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探索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四是加大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力度。采取特殊政策加强全球顶尖人才和团队的精准引进;完善人工智能学科布局和教育体系,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扩大招生规模,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

  五是健全政策法规与监管体系。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围绕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动相关立法工作,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加强人工智能安全监管。

  六是加强劳动力精准培训。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方式转变以及新型岗位的技能需求,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

  七是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支持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成立人工智能国际组织,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加强国际重大共性问题研究,掌握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感谢各位委员的认真准备、深度思考和严谨专业的发言。科技部会在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下一步凝练课题指南时,认真吸取大家意见。

  首先是怎么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可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我国人工智能具有大数据、大应用的独特优势,具备实现引领发展的基础。二是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外部遏制态势愈演愈烈,内部的变革性、颠覆性创新理论不多,瓶颈问题未根本改善,领军人才匮乏。三是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发展空间巨大。

  其次是怎么干。必须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必争领域,纳入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下定决心,强力支持,最终占领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实现引领全球发展的目标。下一步着力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着力提升智能水平,将继续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重大工程,深耕深度学习、智能算法、智慧芯片的研发,打造世界级的智能产业集群。二是着力实现质量变革,围绕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实施“智能+”拓展计划,加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三是着力完善创新机制,研究出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大举措,在法规、标准、人才等方面形成制度突破,同时加强对人口、就业、伦理等影响的问题研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下一步,发改委将广泛充分听取政协委员意见建议,抓紧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非常感谢各位委员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关注和支持,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谋划。二是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三是支持人工智能芯片创新应用。四是推动车联网、机器人、智能语音等重点领域发展。五是指导地方人工智能产业差异化发展。

  刚才委员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建议,特别是提到的高端芯片存在短板等问题十分关键,对下一步做好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落实,主要抓好以下四方面:

  一是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软硬件基础。推动CPU、GPU、FPGA等高端通用芯片现有成果向人工智能领域拓展,探索建立云端芯片自主架构体系,加大算法改进、芯片结构优化研发力度;加快智能传感器研发及应用;支持开源开放平台建设。

  二是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无人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等标志性产品,推动智能产品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集成应用。

  三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支持重点领域算法突破与应用创新,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

  四是构建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面向重点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需求,支持建设并开放多种类型的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测试数据集和云服务平台,完善人工智能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等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打造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中科院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我们来之前专门听取专家意见,刚才听了各位委员的意见深受启发。现在人工智能处在关键发展时期,我国也面临很好的发展趋势,但也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一是跨学科原始创新能力很不足。人工智能发展横跨认知、计算、控制、微电子、量子、社会等领域,发展出最类神经形态的算法、芯片和计算体系结构,需要在构建一流交叉、研究环节技术上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二是目前人工智能基本是基于巨无霸的开源平台进行改进,但我国还缺乏技术驱动的软硬件发展生态。

  一是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在现有的应用和需求驱动优势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在这方面,中科院建立了以“新核高基”为内容的筹建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加强学科交叉,布局脑科学与类脑交叉卓越中心。这两个都是开放的,欢迎社会各界一起参与。

  二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专项的启动恰逢其时,专项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人工智能的生态建立,以国家资源对标国外巨头开源式垄断。专项在应用布局上,宜重点向目前风险资本不愿深度介入的实体物理智能方面加强投入。

  三是在国家级平台和技术创新的生态建立中,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建立产学研融通机制。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对策”建言献策,意义重大,十分及时。针对各位委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中国科协从智库、学术、科普以及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已开展并将持续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施“科技中国梦,建功新时代”行动,重塑科协“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的新格局新作为。一是推动中国科协与数字经济强省的省会合作,在江苏、福建等省份推动数字经济绿色开源共享平台试点,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是加快人工智能等人才培养和引进,组织编写新一代信息技术系列丛书,9月将在相关高校非信息类本科专业进行嵌入式、补充式教学,快速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解决人才严重不足问题。同时通过海智计划和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战略型人才。

  二、组织颠覆性技术研讨会,探讨我国信息科学及相关交叉领域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方向,提出国家科技战略发展的科技工作者建议。

  三、参与主办、组织人工智能领域世界系列大会,推动组织成立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组织,打造国际高端引领的学术品牌和智库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

  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构建AI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与主流媒体合作,开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讲堂,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制作新媒体传播产品,通过互联网媒体手段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培养社会公众正确认知。

  会后,将进一步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配合有关部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这次有幸旁听了十三届全国政协首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感想颇多。作为上届三次参加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老委员,首先感觉这次会有创意,很新颖。增加的旁听席不仅让更多人在同一时间参与会议,大屏幕更让列席者与汪洋主席和各发言人有互动感。其次汪洋主席特别注重大家相互间的交流,不断提醒大家互动。最后,我个人也从会上学到很多东西,不仅对人工智能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了全面了解,更坚定我对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既不能错过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要把控风险,造福人类。

  增设旁听席,实际上扩大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效果。我虽然没有像发言委员一样进入议政层面,但已经切实参与其中,对会议形式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通过观摩会议,联想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提出提案和建议时,要尽量站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使建议更符合国家发展实际情况。就人工智能发展而言,我更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理论方面,比如将认知科学和自我学习技术结合起来的技术发展路线,我国应该在充分利用大数据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更重视在人工智能基础前沿领域的突破,从源头上占得先机。

  旁听形式新颖,收获很大。融合多学科的人工智能是全球抢占的技术制高点,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应同步规划,我高度认同会上委员提到的以应用牵引发展人工智能的思路。最近刷屏的“中兴事件”,令我们深思,芯片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应同步部署硬件研发,要抓住我国发展人工智能这个机遇,在关键核心芯片上做到自主可控,只有这样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才能够真正跑起来。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政协履职的创新亮点,是协商式监督的重要载体,作为第一次列席会议的新委员,我很受启发。开好双周协商座谈会重点在于进一步提高协商质量,建议:进一步突出协商重点,加强聚焦功能。这次人工智能主题涉及多方面问题,可进一步聚焦深度难度问题探讨交流。会前,委员和相关部委可先行沟通梳理汇总,效果会更好。进一步鼓励不同观点、意见在会上交锋,出席的相关负责人也可发表个人观点互动。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协商民主建设上久久为功,建议对一些议题持续跟踪,可尝试一段时间后“回头看”,体现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民主监督特色。

  我是“老”委员,十二届时参加过双周协商座谈会。这次列席旁听,感觉会议形式明显创新,增设分会场,扩大委员参与面,可以让更多委员了解相关领域前沿信息和政策走向,为参政议政提供新视野。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把协商民主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交流更务实自由开放。我从事地球空间信息和地质调查工作,地质勘探和分析很需要人工智能帮助。当前AI在地球信息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希望借助《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支持,实现技术突破,让人工智能在地球空间信息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新政协委员,首次列席双周协商座谈会,从形式到内容,都令我耳目一新。人工智能技术兼有科技和社会属性,是全球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本届首次双周紧抓这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主题,不仅选题好,站位也高。从参会人员看,总量不多但代表性强,能充分反映和表达各方建议。同时,热烈、宽松的氛围也能激发良好的协商效果,加上发言者行业不同、角色不同,角度不同,在理论、技术、实践等方面均有深度见解,听取发言能引发一定的深度思考。我深切感到双周协商座谈会很好展现了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重要作用。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创新部分政协委员在分会场列席的形式,使我有幸在列并能够现场学习。我的体会是: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共商国是的好平台,也是活跃思想的地方,针对切口小、专业性强而又能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政协委员与部委负责人、国内顶级专家、国内顶级企业家、国内行业协会负责人会聚一堂展开协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分析问题透彻,为国家政策制定和精准实施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上一篇:合肥市空天信息产业链关联企业约110家

下一篇: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学院、互联网空间安全 召开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分方向动员会

杏彩體育代言人,杏彩系列是不是大公司   备案号: 晋ICP备20004420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