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体系和基本健全的城市供水应急体系。”
根据《中国水务行业蓝皮书》,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水资源量占全球总量的 6.1%,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相对匮乏。从区域分布情况看,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根据《2022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22 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7088.1 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水资源量为 4988.3 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 22%,分省来看,沿海人口密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其中北京、天津、宁夏、上海、江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甘肃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 立方米。
2014年以来,我国对智慧水务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发展智能水务”到“发展智慧水务”再到“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的变化,“智慧城市”+“智慧水利”的建设概念成为普遍共识。
2020年8月,住建部、网信办、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商务部、银监会七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快速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推进智能化感知设施建设,实现对市政设施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和自动采集”,并“建立基于BIM平台的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对水电气热等运行数据来进行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管网漏损、防洪排涝、燃气安全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保障市政设施安全运作”。2022年,国家陆续出台《“十四五”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等政策,明确了智慧城市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化发展方案的战略地位,以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刺激了各地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而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也是“十四五”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受到政策重视和支持。
2022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体系和基本健全的城市供水应急体系。提高供水管理智能化、供水监管信息化水平,建设城市供水物联网及运行调度平台等多方政策要求,共同奏响“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的主旋律。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全面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自2023年4月1日起,新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将正式实施,内容涵盖饮用水供水全过程,逐步加强了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全流程管控。新国标也将驱动水务系统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对智慧水务的需求提升,智慧水务建设将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
中交路桥科技基安云·智慧城市供水解决方案,是以物理供水工程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板、数学模型为核心、供水相关知识为驱动,对物理供水工程取输净配全要素和运行管理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及智能模拟,与物理供水工程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实现对物理供水工程的实时监控、问题发现、优化调度,增强供水工程“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为供水不同事件业务提供功能应用平台。
地理信息数据:为入户管网,末端每个用水户、每支水表设置网格属性,以便按网格统计不同段管网长度、用水户数、水表数量、出厂水和实际供水量、用水量、不正常的情况、抄表情况、水费收缴和用水户信息等。
管网漏损模型:进行管网拓扑,通过地理信息数据接口远程在线实时获得整个供水管网运作时的状态信息,如流量、压力、水质等,也可人工填报获取管网数据和管道材质、管径、位置、长度等数据。
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实时监测工程运行水量、水压、水质、用水量变化及投诉问题,结合气象、水文,对供水进行风险识别、隐患排查、风险回避、监测预警、预报预警,科学研判识别风险发生概率或风险等级。
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一系列分析和建立满意度情况反馈和水费收缴情况的问题关联和联动机制,提升水费收缴率,实现热线中心、业务系统、移动平台和手机终端业务处理的实时同步。
问题热点模型:利用视频监控、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对供水各流程的设备设施运行、安全风险隐患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构建视频识别模型并进行数据分析,并将相关信息推送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应急管理数字孪生:根据供水风险研判结果,依据供水工程应急预案和历史场景知识库,结合专家经验,制定工程应急调度应对措施,实现应急预案与实景情境同步反馈、动态评估、滚动优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