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31日讯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减少暴雨造成的损失,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只是一方面,还需要市政管理和城市开发理念的同步提升和优化,最大限度地考虑如何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
近段时间,南方城市屡遭大暴雨侵袭,使光鲜的城市瞬间变成“水城”。对此,我市排水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我市的排水系统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完善,之所以多年来没有出现大的内涝,这主要还是得益于我市雨水少于南方城市,但偶然的几次暴雨突袭,还是会凸显城市的渍水“阵痛”。
记者了解到,针对目前我市出现的30多个内涝点,有的已经被列入了改造计划,正在进行改造。其中,水务部门根据今年市政道路整修改造的范围,将清福街,东小一条路、向阳街、解放路、长安街、西海林街、光华街部分路段的排水管网与市政道路维修改造同步进行,计划新建市政排水管网1200米,总投资260万元。同时,市建设局也正在对市区29条道路进行改造维修,排水系统随路建设。
根据经验来看,畅通城市“水动脉”,通则不“痛”。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几个立交桥下比较容易积水,光靠改造管网和泵站,并不能彻底根治下凹式立交桥下积水的痼疾。因为,很多积水是“不请自来”的“客水”,是城市发展全面缺乏“排水意识”的产物。
所谓“客水”,指的是某一排水设施设计流域以外的来水。“在设计之初,每一个泵站都有一定的流域范围,其排水能力通常只考虑这个流域的流量。”市排水总公司生产管理科科长方占波说,随着城市的发展,每个泵站实际负担的“客水”越来越多,其中西十一立交桥泵站等因设备老化,设计不合理,已经“体力不支”了。
因此,治理下凹式立交桥下积水,光靠改造桥区排水设施远远不够。方占波强调,为了尽量减少客水“作乱”,应规定新开发的项目自带相应的排水系统,将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与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统筹起来考虑,而不是碎片化地设计,从根本上防治城市的内涝,还是要从城市规划设计上下工夫。
城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一项需要科学规划建设的应用工程,更是一个需要切实转变理念的良心工程。但是单纯依靠增加排水工程设施,来达到消除渍涝灾害的目的,既不可行,更不经济,也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雨水也是资源。
方占波认为,防洪排涝不能只指望排水管网,在提高排涝设计标准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怎么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尽量把公园等公共绿地设计得比周边地面低一些,在道路地面铺设中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同时在立交桥周边修建储水设备,以便把暴雨蓄积起来,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将内涝威胁变成资源优势。对湖泊河道日益减少的城市而言,如何尽可能地恢复和利用河道体系,使其与市政排水管网共同组成城市排水体系,无疑更是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