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体系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总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从污染防治相关部署来看,减污、降碳、丰物——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已处于量变到质变转折的关键时期;蓝天、碧水、净土——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要解决复杂程度更高、涉及领域更广的系统化一体化问题。
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的建设浪潮中,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成为提高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为我国生态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数字化技术的新动能。随着智慧生态技术的落地应用,清研集团智慧生态环境研究团队认为,需要深入挖掘各地减污降碳业务需求,协调整合政府、企业、民众三方力量,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形成合力,即通过政府引导培育智慧生态产业,通过产业持续升级推进产品创新,通过民众参与扩大智慧生态传播,“政企民三位一体”,共同构建数字中国智慧生态新场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体系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针对污染防治,提出要“深入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改治理”。针对ECO保护和修复,具体提出要“提升ECO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ECO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早在2016年3月,国家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环办厅(2016)23号),明确建设“三个平台”,即大数据环保云平台、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
2020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提出:“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产业融合,加快形成新业态、新动能,拉动绿色新基建”。
同时,智慧生态建设已成为中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工作方向,如何充分的利用生态大数据,全方位搭建智慧生态平台成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对采集的信息与数据来进行正确处理分析,为管理者提供管理方面的参考意见成为智慧生态阶段发展的热点和关键问题。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全国生态监测监督评估网络,对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遥感监测,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制度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范围全覆盖,自然保护地不合理开发活动基本得到遏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国家和地方互联互通。
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明确了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也为智慧生态工作指明了重点和方向。
随着“减污、降碳、丰物”任务的持续推进,绿色金融迎来发展机遇。2021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环境资源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11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强调综合运用行政、金融、科技等多种手段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保障相关目标实现,并围绕金融支持,提出全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具有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智慧生态领域功能。绿色金融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设计,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智慧生态建设领域,通过金融杠杆支撑生态环境治理资金需求,引导传统生态环保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壮大,保障减污、降碳、丰物目标实现。与之对应的,落地后的智慧生态项目能带来区域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促进所在地生态运营管理的降本增效,为前期绿色金融投资带来持续收益,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了“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出发,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将“人治”为主的传统生态环境保护业态推向了以“数治”+“智治”为主的智慧生态新时代,“互联网+生态环境”协同创新逐步成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
2020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新基建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数字化、高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打响了“智慧生态新基建”第一枪。202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强化动态感知和立体防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表明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已成为生态环境产业升级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
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开启了智慧生态产业化的大门,生态环境管理正逐步告别以“人治”为主的传统模式,迎来以“数治”+“智治”为主的智慧生态新时代。
从人工处置到智能监测,从被动“应答”到主动预警,众多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的智慧生态关键技术效能正在彰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机、5G……各类新技术正成为生态环境领域不可或缺的手段,“智慧生态”正是利用上述技术对生态行业数据价值与逻辑关系的挖掘与整合,实现了技术创新(算法及模型)、产品创新(软硬件更新迭代)和产业创新(智慧生态产业的兴起)。
未来在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引导下,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业的跨界创新将进一步加速,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逐步优化,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进一步加快。研发机构与企业创新联合体等创新主体,将促进智慧生态产品快速迭代,持续提升数据监测的精确化、决策管理的智慧化,生态运营的精细化和生态服务的高效化,促进生态管理效能整体提升。
生态环境大数据来源复杂多元,各类数据无法有效整合到一个平台,随着系统的不断开发与发展,系统功能持续不断的增加,不能整合的信息资源便无法融入系统平台,造成资源无法互通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给生态数据的采集、适配、重构与共享带来障碍,影响了数据内在价值和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要建立行业一体化智慧生态平台,实现生态空间数据、物联数据、业务数据等多源数据统一的管理、融合、调度、分发,提供基础功能服务,为上层智慧生态应用提供智慧赋能和平台支撑。
智慧生态能够助力生态产业创新升级和产业经济降本增效。利用积累的各类生态价值计算模型与预测算法,结合实时环境感知数据与管养作业行为数据,对生态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评估与预测,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生态价值分析,为管理部门提供智能管养作业指导,以更低的经济成本解决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超过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民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一直上升,慢慢的变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智慧生态为公众评议和献计献策提供了平台。
在生态理念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公众这一重要角色缺失,将使得智慧生态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大打折扣。过去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意愿不强烈,一方面由于公众自身参政意识的不足,觉得这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不足,公众并不清楚自身怎么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工作之中,路径的缺失限制了公众的参与。
通过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结合,民众可以与政府管理者共同对ECO功能和生态服务的品质做评估考核,为区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将公众评价作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考核依据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生态环境现有短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生态课堂、VR沉浸式体验等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方法为社会公众提供在线生态科普教育手段、互动交流平台,积极宣传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理念,丰富了生态产品服务供给,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生态修复策略、生态修复效果等进行展示,使慢慢的变多的民众体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并且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来。
智慧生态是一把开启绿色、低碳生活的金钥匙。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背景下,公众是实现数字化减碳的主力军,智慧生态从碳币积分等数字化碳普惠多元化机制建设入手,建立统一适用的“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标准”体系,搭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数字化生活减碳计量底层平台(即碳账本),一同搭建起一张可持续的社会合作网络,探索建立个人生活碳减排量市场化为主的多元激励方式。除此以外,智慧生态还能够最终靠开发智能节水、智慧节能、垃圾智慧分类等数字化手段推动全民碳减排,促进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实现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绿色低碳体系。
上一篇:2019(第八届)世界才智城市峰会暨才智生态饱览会在郑州开幕
下一篇:智慧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