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台植保无人机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大丰收家庭农场进行水稻病虫害飞防作业。
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智慧峰峰综合指挥中心,春光小学的学生们参观环保实时监控。
河北省张家口市经开区森林公安局的民警正在运用智慧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系统来进行森林防火监控。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机……“互联网+”技术正成为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不可或缺的手段。近年来,不少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应用新的数字技术,探索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环境监管手段,拓展污染防治方式。随着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最强大脑”的形成,生态环境治理凭借数字技术,日益走向精细化、数据化、智能化。
100个固定扬尘监测点,20条公交线辆出租车组成的移动监测点,覆盖全市道路、建筑施工工地等监测范围,实时更新监测数值,智能响应扬尘污染超标警报……近日,已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上海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扬尘在线监测系统,为上海市扬尘监测布下一张“天罗地网”。在上海市近日公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建议》中,利用创新技术打造的智慧环保监测监控管理系统是一大亮点。
像这样综合运用物联网有关技术的环境监视测定系统,已成为全国多地加强生态治理的技术方法。一张张借助物联网构建的生态治理网络,让环境监视测定和污染防治变得更精细、更加具象。
专家指出,基于物联网技术搭建的“智慧环保”平台,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红外探测等技术,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等信息,能实现生态环境管理相关信息的高效精准传递,高效助力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检验、监督执法及管理决策等环保业务。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2020年上半年全省PM2.5浓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6%;优良天数比率78.7%,同比上升12.7个百分点,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优……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江苏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强大的技术上的支持。该平台于2018年建成,涵盖了监测、监控、执法和执纪四大系统,集成各类生态环境数据50亿条。
这样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实现环境监视测定和污染防治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年8月,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与国网福建电力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研发“电力+环保”数据服务产品,辅助福建省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决策分析。这个覆盖全省的“生态云”已应用于全省生态环境服务监测、监管、服务三大方面,通过关联分析等大数据算法,构建相关分析模型,研发环保数据产品,为有关部门提供重点企业排污监测、应急管控下停限产管理、“散乱污”用户分析等系列应用服务。
与大数据、云计算共同发挥环保作用的,还有人工智能、5G、遥感、无人机等多项“互联网+”数字技术。广西玉林通过搭建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和环境综合治理可视化监控系统,构建智能化大气环境监视测定大数据分析平台,结合无人机巡查等方法,精准识别并处理污染源。
2016年至2020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等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从政策层面为数字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鼓励。
随着各地政府对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要求提高,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加速释放,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互联网+”相关的新数字技术,逐渐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创新应用。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指出,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可达性更强、经济可行性更加合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比如,水专项在钢铁、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治理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这些传统重污染行业实现了产能提升和污染减排的“双赢”。
“互联网+”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不仅直接作用于环境监视测定和污染防治等环保领域,也通过环保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调节,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形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相互呼应。
昨日,省环保厅召开环境监管执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关闭取缔长江、汉江571个非法码头,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排口数1468个,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污染源监控网络,实时监控数据完整率达到95%以上。
这样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是中国政府部门进行数据开放的一个缩影,缩影的背后是,中国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大量信息正在从政府大院铁柜内的档案袋中,走向公众。在白林看来,虽然政府握有大量数据资源,但是政府在技术处理方面还有待提升,因此就需要公司参与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中。
近日,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看到,当地环保部门和社保部门通过与基础运营商的合作,利用“互联网+”明显提升了政务能力。在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监控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每时每刻在大屏幕上看到全区各主要污染源的排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