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科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决策水平,提升环境监管效率,向全国发起了有关环境管理、执法监管、监测等方面的智慧环保创新案例征集活动,经过业内专家的评议推荐,最终确定了10个优秀创新案例。
项目依托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的数据资源,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3S等信息技术,基于“综合态势、预警研判、指挥调度、结果反馈”四大模块建设一体化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四大模块统一整合、形成联动。平台上的水环境、气环境、土壤环境、自然生态、核与辐射、专项行动等每个业务专题都可实现四大模块功能,进行多维度直观展现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为管理层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为有效提高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效能,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建设了生态环境执法指挥调度系统,通过科技管控手段,实现污染源闭环监管、执法精细化管理。根据不同业务部门或系统产生的执法线索,如信访投诉、污染源在线监控告警、环境质量检验告警等,指派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核查,日常和专项执法工作,任务数据量多,分布广,任务具有突发性,人员调度涉及多个部门,有效解决了“人少事多、监管乏力”等问题。
贵州省环境监控中心针对污染源自动监控领域弄虚作假、不正常运行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运维活动缺乏监管,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窄等问题,结合省内真实的情况,2017年开始组织研发智能监控设施,2018年起开始建设,通过智慧管理系统云平台,创新构建以察觉缺陷为核心的互联网+非现场执法监督管理机制,不断研究提升,逐步形成了贵州省污染源自动监控智慧监督管理体系,有力支撑了环境质量改善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项目充分的利用PC端客户端、微信小程序、APP等方式,对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全过程监管,利用大数据分析,建设全生物降解研发技术、标准规范、企业信息、产品认证、产品电子监管码、销售信息、举报投诉、移动监管执法、全流程追溯等一体海南省禁塑工作管理平台。该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辅助禁塑工作实施落实,提升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提高决策服务能力,为全面禁塑提供了智能、全面、立体、实用的策略支持。
平台集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为一体,整合全量监测资源、打通各类数据通道、关联所有监管信息,打造全要素监测监管数据底座。以AI为核心,实现所有大气环境问题的自动告警、智能推送和智能派发等智能监管;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实现各类环境问题的精准研判;以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监管指挥中心为核心,实现全域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了生态环境治理从人防+技防走向技防指导人防、技防代替人防的新突破。
“热点网格”通过人工智能、环境大数据等技术,筛选出泰安市重点污染区域,划分成3公里×3公里的网格。基于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多来源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布设的高密度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提供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AI计算,建立高时空精度的天空地一体化的三维立体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感知空气质量状态,精准锁定污染源头,为政府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溯源及达标监管。
NMHC在线监测系统(监测项目: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等)监测指标配备监测仪器及配套设方施,用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随着商洛市非甲烷总烃监测站的建成,推进了空气环境监视测定网络建设,为站点的管理提供了可靠信息,加快了环境监视测定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不仅提升了商洛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测能力,使大气污染物因子排放得到一定效果掌控,同时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馈该区域的空气质量,极大发挥了区域空气质量检验和预警作用。
系统是以江苏省生态环境大数据为基础,集成生态环境治理各项改革制度、措施、成果,通过科学评估,以“脸谱”方式直观展现地方部门和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开放平台。该系统全面整合江苏省生态环境业务系统,政府和企业均可通过该系统统一办理生态环境相关业务、反馈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解决多头、反复填报问题,切实提升全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项目利用已有流域水质大数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新一代智能监测传感设备与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数据驱动快速可逆模型、稀疏数据观测点的网络算法和AI自主学习算法等对采集的多源数据来进行综合智能化分析和决策,形成流域污染溯源判断,并以一体化智能协同方式,打通了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预防问题的一站式通道,系统构建了溯源分析、预测预警和智能决策三大模块全面提升了流域生态治理的智慧化水平和效能。
该体系由在线监测系统和智慧监管平台两部分构成。在线监测系统对监测范围内所有生产装置及附属设施的废气排放点和厂界环境点位开展实时采样,收集的检测气体通过8毫米的特氟龙管输送到扇形磁质谱仪进行轮流分析。智慧监管平台根据仪器监测分析获得的数据,结合气象条件、企业生产状况等情况做综合分析研判,对化工园区的异味污染进行评价、溯源和预警预报,并提供环境管理决策分析。
协同推进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①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标注明确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法律法规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犯权利的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