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交一公局集团申报的“高水压砂-岩复合地层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及应用”项目研究成果荣获2023年度“中交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科技奖项数量和等级均创新高。
作为行业领先的集咨询规划、投资融资、设计建造、管理运营为一体的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中交一公局集团始终把科技强企、创新发展放在公司发展的关键位置,持续加大对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集中科技力量解决重点技术难题,打造在主业建设领域升级发展的核心动力。截止目前,获得的各类科技进步奖超450项,累计拥有各类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超5300项,主持或参编21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荣获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14项、鲁班奖30项、国家优质工程奖59个。
“按照三年三大步目标稳步推进,强力提升‘科技四力’,即提升核心竞争力、成果转化力、人才吸引力、品牌影响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交一公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国明介绍。
“在传统市场领域,我们积累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建造经验,持续开展科学技术创新,为提升主业‘领跑能力’提供科技力量支撑。”中交一公局集团技术负责人赵宗智介绍。
作为老牌基建国家队,多年来,中交一公局集团采取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建立高水平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组建创新研究院,建立“一个管理机构+一个科学技术研发机构”紧密型科学技术创新联盟,打造总部技术中心、地下空间研究院、建筑技术中心三个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共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集团级技术研发中心、5个企业级研发中心,涉及生态环境、长大隧道掘进、长大桥梁、盾构工程、长寿命路面等不相同的领域,为释放创新活力提供了平台支撑。以一大批重难点项目为依托,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在建设、运营领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
在新疆,长22.1公里的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是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该工程海拔高、埋深大,地质环境复杂,在国内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首次采用“TBM(硬岩掘进机)中导洞+主洞钻爆法”组合工艺,实现“长隧短打”,有效节约施工工期。
在贵州,面对世界最大跨径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全桥钢结构由22万颗高强螺栓连接,容许最大误差仅2毫米,技术团队采用“搭积木”预制装配式技术搭出“毫米级精度”。
在肯尼亚,全长480公里的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首条新建铁路。中交一公局集团参与蒙内铁路及其西北延伸线内马铁路的建设并采用中国标准运营维护,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成果和中国铁路全产业链“走出去”的重要标志。
有了科技平台的支撑作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还在于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技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交一公局集团始终将人才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第一资源”,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人才结构,实现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力量、青年骨干茁壮成长的研究型高水平科研队伍。这些科学技术人才充分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助推重点项目建设攻坚克难。中交一公局集团副总工程师、铁路轨道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姚占虎,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路基路面室主任王玉果便是其中的代表。
南京定淮门长江隧道、南京和燕路过江隧道以及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都是姚占虎参与过的重大盾构隧道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攀越技术高峰,带领团队开创性研发盾构饱和法开舱作业技术,采用一系列创新举措破解复杂问题,并在大直径盾构领域首次应用同步双液注浆工艺,填补行业空白,有效节约工期,实现不渗不漏的质量目标。
奋战在公路桥梁建设一线余年,先后负责了驸马长江大桥、新田长江大桥、孟州黄河大桥、沾临黄河大桥等多座大桥的施工和科研工作。“技术难度很大,运用常规技术没办法实现突破的时候,管理创新就是制胜法宝。”在张靖皋大桥项目,正在推行的“技术项目法”将技术工作当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管理,系统性地开展技术攻关,同时也为以老带新提供了平台。
依托于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建设经验,王玉果钻研于长寿命路面研究,致力于在质量控制与技术创新上精益求精。借鉴国内多条路面结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性气候荷载特点,考虑运营期经济性,在安徽合枞高速积极开展长寿命路面结构研究,为我国长寿命路面建设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2022年9月,中交一公局集团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及成果转化工作再获肯定,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层次科研和人才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双重战略背景下,中交一公局集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绿色生产方式,加快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我们成立了‘3060研究专班’,发布《绿色低碳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绿色品牌、绿色创新、绿色金融、绿色生态’六大发展路径,通过八大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交一公局集团绿色低碳研发中心负责人刘晟介绍说。十三五以来,中交一公局集团企业绿色低碳产业合同额增长了62.8%,通过与北大、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加强产学研联合,组建了国家级生态环境与资源效率研究院,进一步聚焦绿色生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有效支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建设中,中交一公局集团项目团队秉持“生态冬奥,绿色办奥”理念,持续发力“护树”“护草”“护种”“复绿”,打造出夏有草场、冬有雪场的生态山林,临时设施项目集成服务工程,实现冬奥遗产可持续再利用。
项目不仅重点研发了高山滑雪赛道塑形关键技术,构建施工模型,调整雪道面标高和坡度,避免赛道施工对旁边的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还采取了绿色施工工艺完成山体景观设计及生态修复,修复总面积约72万平方米。
而在内蒙古通辽科尔沁草原修复治理项目,则通过人工建植和毒害草治理等手段,助力科尔沁沙地治理,保护大草原生态环境,为推动通辽市畜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将加快对现存技术工艺的升级换代,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引领新兴起的产业发展。”中交一公局集团科学技术质量部负责人鞠加元介绍说。根据公司“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交一公局集团还将依托重点工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研发项目,多措并举提升科学技术实力、擦亮企业品牌。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