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昌7月2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面对严峻的防洪形势,各地充分的发挥科技防洪的优势,利用信息化科学技术手段,不断的提高汛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云端作业、智慧防洪、科学减灾。那么,汛情当前,哪些“黑科技”助力抗洪一线?又该如何科学精确防洪减灾?
防汛沙袋是汛情期间很常见的防汛物资,需求量很大。以往制作一个防汛沙袋需要三个人协作,一个人铲沙,一个人提袋,另外一个人进行封口。不过这几天,记者在江西九江彭泽县芙蓉墩镇沿江沿河堤坝上,却看到了一台专门制作沙袋的机器,这台机器叫“砂石自动装机模块车”。
记者此前在现场观察到,作业人员用铲车把砂石装进车子顶部的漏斗,在车子内部,由消防员把已封口的沙袋成品送到传送带,自动完成砂石装填、入袋、打包、封口全过程作业。湖南消防总队郴州支队指挥中心主任曾杰毅和记者说:“砂石装袋机通过机械化、流水线的生产,能轻松实现从砂石的装填、入袋、封口、打包全自动的作业,产生沙袋。每小时能生产600—900袋砂石,可以大幅度提高沙袋的装填效率。”
曾杰毅介绍,这是全国首台装袋机模块车,除了能大幅度的提升装填的效率,也更能保证袋口的密封,减少砂石在流水冲击下的流失,提高堤坝的稳固性,而且机动性强。他说:“在彭泽县芙蓉墩镇、芙蓉桥、长江干堤,砂石装袋机为构筑子堤,打包沙袋累计1.1万多个。我们这个模块车最大的特点是机动性能特别强,能够准确的通过防汛的要求,随时机动到要求我们装袋的点上,接着进行打包作业。”
汛期,堤坝安全是抗洪抢险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江西九江等汛情相对严重的地区,工作人员24小时对堤坝进行巡查。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院长邓居智和记者说,目前由学校研制的“探测神器”——DSDT-1型双分布式三维电阻率成像系统,已能帮助巡查人员快速发现肉眼无法看到的内部隐患。邓居智说:“因为咱们肉眼只能看到地表,我们这种方法就类似于医学上的做CT,所以也叫地球物理CT。这个技术速度很快。”
汛期,东华理工大学博士生团队来到南昌市经开区白水湖管理处瓜洲村圩堤给大堤做“体检”(央广网发 东华理工大学博士生团队供图)
近日,江西鄱阳县两座决口超过100米的圩堤相继封堵成功,引发关注。在这背后,其实也有多项抗洪抢险利器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安能第二工程局科技部部长齐建飞和记者说,在圩堤抢险初期,由于道路太窄,大型装备一度没办法抵达现场。他说:“环鄱阳湖地区圩堤比较窄,可能只有4米多,有些自卸车只能单向进占,如果装载机(推土车)进去,就把路卡死了。我们为了更好的提高效率,通过动力舟桥,从这一端拉到另外一端,通过水域走,不通过陆上。”
齐建飞提到的动力舟桥,外观看起来和普通钢铁浮桥相似,作用与渡船类似,能够迅速拼装与分解,能通过水路直接将大型挖掘机、推土机等施工机械运至决口处,极大的提升封堵作业效率。齐建飞说:“通过自卸车,运到一个码头,把浮船往水里一放,它就自动会打开。在水上拼装,速度很快,大概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就拼装完成了。相当于浮桥,几块连着拼在一起,上面可以承载设备。我们通过动力舟船,从这个码头运到那个决口堤头,相对来说效率就提高了很多。”
齐建飞还介绍,在决口封堵前后,还有诸如“三维激光扫描仪”“GPS测量仪”“雷达流速仪”等多项“黑科技”实时测量险情现场的各类数据,为制定抢险方案和开展科学封堵提供技术支撑。“三维激光扫描仪是通过全息照相,把所有的现场信息数字化。通过电脑就能确定现场的数据,包括有些地形、龙口的宽度,可以在图上直接出来。这些基础性的数据主要是做方案、做决策用的。”齐建飞说。
齐建飞表示,和1998年抗洪相比,如今的抗洪抢险工作已经大不相同。他说:“一个是当地政府的动员能力比1998年强很多,比如大型的自卸车、推土机,这些都可以及时征集到;第二个就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比以前提高了,有些‘黑科技’可以实时地为方案的制定、龙口的封堵提供科学的支撑。”
江西省水文局计划财务处处长陈祥认为,防汛抗洪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只有迅速反应、科学应对、精准施策,才能掌握主动权。陈祥表示,从报送灾情、启动应急响应、调拨救灾物资,再到转移安置群众、谋划灾后救助,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提前准备、科学高效。他介绍:“在今年抗洪抢险中,科技助力防汛,江西省水利系统充分运用水文在线监测、无人船、无人机区域组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智慧水利的成果,、查险会诊,犹如装上了‘千里眼’‘透视眼’‘智慧大脑’,为防汛抢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记者钱成 谢元森 李竟成 通讯员程玉香 朱天星 徐迎华)